原生家庭”被看作是一個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我父母對我的控制欲太過了,我覺得我沒有自由。
我沒有安全感,所以總是回避更親密的關係。
那些訴苦的人們或是覺得自己的人格被壓抑、或是覺得自己的人格依附於他人,而尋根溯源的結果則指向兒時父母與自己不健康的相處關係。
人際關係和人格的發展之間究竟存在什麼關係?精神病學家安東尼·斯托爾從心理治療的角度進行了解答。
01 心理治療的目標:自我實現
當我們想去尋求心理治療的幫助時,我們都在想什麼?
我不想再活在壓抑裡。
我想找到自己的價值,擁有正常的生活。
歸根到底,我們相信我們身為人的價值,也想要充分地自我發展,以期實現我們的願望,但發現僅僅依靠自己無法實現,於是轉而去尋找心理治療的幫助。
作者安東尼·斯托爾在書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觀點。他認為即使心理治療的體系和理論多種多樣,每個治療師的理念和觀點都不盡相同,但所有學派的治療師都堅定地相信著人的價值以及人格充分發展的需要。
治療師們相信神經症的內核來自於人們的內在,人們的生活態度、經歷以及人格特質潛在地影響著他們的狀態。所以,心理治療必然無法脫離人格而單獨存在。
而即使有關的理論眾多,治療師們所尋求的病因也不總是相同的,但他們的目的都是讓人們最終達成目標,獲得內在的圓滿以及人格的完整。
殊途同歸,這種內在的圓滿是心理治療的終極目標——它被稱為自我實現。
02 成熟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的人格更加完整
自我實現的基礎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成熟關係,完整的人格也建立在成熟的人際關係之上。人在孤立的情況下無法讓自己的人格得到實現和發展。
人格與人際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會發現,對於人格的描述往往是相對的。當我們說一個人樂觀、活潑、意志堅決,那麼這個人的這些人格特質很可能是在人群中表現得十分明顯的。如果沒有人悲觀、內向、優柔寡斷,那麼樂觀、活潑、意志堅決也就無從談起。
很顯然,人格中獨特的特質是在對比之下得到的。
研究者曾經收集並調查過9000份塗鴉,發現這些獨立完成的塗鴉最終只能分成寥寥幾類,這意味著這些塗鴉並沒有展現出獨特的風格,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趨於一致。而以這種方式產生的塗鴉往往被認為是“自我中心”的活動,因為我們完全不需要進行溝通和交流就可以創作出一幅屬於自己的畫作。
可這樣缺乏人際交往的自由想像卻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獨特且多樣,反而是單調的。
因此,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人際關係在其中發揮積極的塑造作用,但是如果人際關係本身不夠成熟、不夠健康,那隨之而來的影響也會是負面的。
例如,如果我們完全依附他人,毫無保留地接受和認同人際關係中另一方的人格,那麼我們極有可能迷失在被操控的虛假人格之中。而如果我們總是做一個高貴的評判者,將所有關係都看做是自我的附屬品,要求其依附於自己的人格而忽視關係雙方人格的獨立性,那我們同樣難以發展出完整的人格。
不夠成熟的關係往往建立在雙方地位的不平等上,要麼過於認同他人,要麼過度相信自己。成熟的關係要求兩者都把對方當做獨立的人,拒絕依附或主導,尊重彼此的人格,求同存異。這樣平等成熟的關係之下,我們的人格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完成真正的自我實現。
03 用成熟的關係治癒你我
童年時,在和父母的關係上,我們要麼依賴他們,要麼將他們的嚴厲視為威脅,進而回避。在這段關係中,父母的地位與孩子的地位是不對等的,總有孰強孰弱之分。於是孩子的人格或因為依賴而完全按照父母的習慣行事,或因為父母的權威轉而服從他們的指示和安排。
在這種不成熟的關係中,孩子的人格發展被父母的人格所影響,而人格中與父母不同的部分則受到了壓抑。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沒有試圖反抗,並讓自己的人格與父母的人格進行分離和分化,那麼這種人格的不成熟發展持續到成年期,就會進一步影響我們的生活、人際關係。
幸運的是,這樣的不成熟並非難以改變。作者認為,人際關係恰恰是心理治療的突破口。
治療師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就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過程,由於治療師深諳成熟關係建立和完整人格塑造之道。因此他們通常都會為患者建立起一段健康的關係,從而幫助患者對潛藏的未經發展的人格進行充分的拓展和重塑。
在這段關係中,治療師並不是作為主導者單方面地進行教導和指示,而是讓患者在人際關係的建立中不斷找到自己的平衡,接納真實的自我。
健康的人際關係更像是人格的滋養物。它平等,所以能夠支持每個人的個性發展;它成熟,所以足夠讓每一方都認識到對方的獨立存在;它真實,所以其中的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獨特的感受。於是那些在自我實現與自我人格之間感到迷茫的人們,總能在平等、成熟的關係中找到方向,實現完整人格的塑造。
《完整人格的塑造》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人格,去脫離遺傳的枷鎖、看到環境的影響。讓我們不斷在平等成熟的關係中尋找真實、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