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這個月因為諮詢認識了不少新夥伴,也因為諮詢傾聽了不少夥伴們的成長故事,在諮詢輔導和陪伴大家的過程中,我時常會總結和思考一些問題。
比如,她希望改變的一系列問題背後,最關鍵的問題是哪個?
還比如,事業如此成功的他,面臨親密關係為何如此被動無奈?
還比如,履歷背景優秀的她,是什麼讓她此時的心理能量如此低?
······
在這些思考背後,我看到了大家在過往面對困境時的一些共性行為,以及在這些行為背後存在著的相同的思維模式。
基於此,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個話題——什麼是真正的改變。
01 坎坷職涯路
先來聽一個故事吧。
她是我的一位來訪夥伴。通過公眾號聯繫到我,希望通過諮詢幫助她解決職業和副業的發展問題。
我問她,你過往大致的職業經歷是怎樣的?
她總結得很精煉,說畢業七年,換工作數次,到現在沒有一份工作能堅持下來。
繼續問,可以具體說說你過往做了哪些領域的職業切換嗎?
她打了一大段文字給我。
剛畢業,追隨大學男友選擇去了他所在的城市,期間做了一年之久的銷售工作,然後又幫朋友運營了一段時間婚紗店,後因和男友感情出現了問題,自己一人返回到讀大學的城市,繼續找工作。
在自學了一段時間的公眾號排版後,找了一個新媒體運營的工作,期間因為上下級關係緊張離職。
之後因為朋友介紹,去到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做了2個月的會計,發現實在不喜歡工作內容,再次離職。
再後來,又因為朋友介紹去到一家地產諮詢公司做地產顧問,工作一年左右因為感覺組織文化過於官僚選擇離職。
最近的一份工作,是在自學了一周如何畫原型後,找到了一份產品經理的工作,上月又剛離職。目前待業。
過往頻繁的職業切換,讓她產生了一個想法——自己可能不適合上班,所以也想過開展副業,但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
末了,她還自我調侃著補充了一句,“如果讓我形容自己的話大概就是乾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一事無成~”
在被這位夥伴的幽默逗笑後,和她深入溝通希望藉助諮詢幫助她解決的系列問題。
不知道此刻的你,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是否正在經歷,或已經如同這位姑娘一樣,切換著不同的企業類型、行業和職業,在每次開啟新的嘗試後一段時間,又因對現狀的各種不滿意,想要尋求改變,進入到下一個新的開始,周而復始。
也許你要問,如果對當下不滿意,選擇改變有什麼不對嗎?
我想說,如果期待著改變,對改變總是心存嚮往,這是對的。但如果不知道改變的方向,盲目地想要變得更好,那麼追求改變這個事情本身,就可能容易變成你逃避真正改變的藉口。
因此,尋求改變這件事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
追求改變背後,隱藏著的深層次的想法就對當下感到不滿。這種不滿,可以幫助你化壓力為動力,但也可能讓你走上另外一條路——焦慮、迷茫、自卑和手足無措,甚至陷入重複無效的改變之中。
除了這位姑娘的故事,在過往五年多的職涯諮詢和教練輔導中,我見過太多因為不滿足當下狀態尋求改變的真實案例。
他們有面對身邊同樣優秀的同學和內捲的校園環境想要尋求自我突破的清華法律系在讀大三女生;
也有為了想要給三個孩子尋求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規劃出國的大齡離異女博士;
還有已經實現財富自由希望規劃退休後生活更有意義和充實感的50歲財務大姐姐……
這些諮詢案例背後的驅動力,正是每個人希望通過改變,實現做更好的自己。
那你是否思考過,什麼是真正的改變?
02 改變的兩個層次
事實上,改變包含兩個層次:
一個層次,是想要改變的內容本身。比如在開篇故事中,「內容」就是這位姑娘一直以來希望尋求一份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另一個層次,是改變對待一件事情的應對方式。還是以這位姑娘為例,「應對方式」就是她不停切換工作這個行為背後的思維。
在過往大量的諮詢案例中,我遇到了很多來詢者,通過換工作,換城市,抑或給自己一個Gap Year等方式,想在原本正常行進中的節奏中跳出來,以為下一個會更好。
這些故事背後,尋求的都是改變的「內容」,而真的需要改變的卻沒有改變的——用不停的切換來緩解焦慮的應對方式。
盲目尋求改變,不能安於當下,也不能用好身邊現有的資源踏踏實實去積累,這才是問題所在。
因此,改變作為應對方式本身,很多時候也是需要改變的。
分享近期的一個輔導案例,是對應對方式改變的最好說明。
去年他從國內Top5高校計算機專業碩士畢業,順利入進入到國內排名Top3的知名通訊企業工作,入職不到一年因為工作內容、人際關係和組織氛圍不適想要看看新的職業方向,求助諮詢。
拿到他的蓋洛普優勢報告,發現「戰略思維」領域優勢突出,其中“思維”、“理念”、“學習”、“蒐集”、“戰略”更是排序前列。
諮詢中,我問他,什麼是你眼中理想的工作?
他說:“當前這個階段,我並沒有多想追求高薪,我只希望每天做的工作符合我的興趣,能夠實現我的價值感”。
我再問:“那你現在的工作是怎樣的呢?”
他說:“這是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每天要做非常多上傳下達的事情,很多時候請教帶我的師傅,也沒有什麼反饋,需要我問上游,然後再解答給實施部門。這讓我覺得每天的工作內容毫無意義,庸庸碌碌……”
接著,他還提到自己近期陷入了一種刨根問底的思想狀態,甚至是一些普通的小事,他也會想很多。
比如他會想:我一個國內Top5高校計算機專業本碩畢業的學生每天要做上傳下達的瑣事,價值感在哪?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我真正想要希望通過工作實現什麼?為什麼要工作謀生······
思考本身沒有錯,但過度思考給人帶來的問題是:在做任何選擇面前會非常猶豫,因為總是希望從源頭上把問題想清楚。因此,往往就會浪費大家很多時間和精力,很痛苦,久而久之也會形成一種精神內耗。
他問我怎麼辦?
03 自我接納
如果你已經完成了蓋洛普官方的優勢測評,你會在34才幹主題全報告中的第19頁,看到報告中已經給出的如何管理弱點的四個建議。
其中第一條建議是「承認我的弱點:了解您的弱點以及它們對您的成功有哪些阻礙」。這一條放在其他三條建議實操和行動建議前,看上去有些務虛,但我卻認為,它是最最重要的。
為何這樣說?
在這裡就要提到心理學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這個詞,相信大家肯定不陌生,但我也發現很多人對這個概念存在一些誤解。
有人會認為,自我接納就是不改變。實際上,自我接納本身就是一種改變,而且是一種非常難的改變。
之所以說難,是因為基於焦慮的負面情緒,尋求改變是我們自然的本能,但如果選擇自我接納,其實是選擇了用忍受的態度來面對當前不好的境遇,或與看不到希望的當下共存。
還有人會認為,自我接納是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好處。經常有夥伴在諮詢時向我傾訴,“老師,我非常知道自己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有哪些,尤其是缺點我也並沒有想改,很想接納自己就這樣了,怎麼能做到接納呢?”
當對方這樣說的時候,其實已經是希望把自我接納當成獲得內心平和、幸福、快樂的手段了。其實,這背後還是一種尋求改變的心態——追求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是什麼?
自我接納不是追求,而是捨棄。
捨棄什麼呢?
捨棄的是那些對自我、關係、未來、生活、他人、工作、家庭、幸福等等的過度控制,對「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執念。
如同這位職場新人,一直以來他頂著名校畢業生的光環,習慣了被他人讚揚個肯定的優越感,因此對職場和自己的生活也抱有超高的期待。雖然當前的工作和薪資相對同齡人已經優秀很多,但對他自己來說,仍不滿意,以至於無法在當下獲得快樂和滿足。
諮詢時,立足信念的改變,幫助他認識到幾點:
- 世界沒有一份工作是百分百令人滿意的
- 匹配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適合
- 向內修,而不是向外求
同時,試著放下焦慮情緒,不再盲目地希望通過改變去改變。當你能放下,你才會從無效的改變中解脫出來,實現了真正的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盡量克制自己反复糾結自身有哪些問題,而是把它們當做你生存的常態,聚集更多的精力專注在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而這才是自我接納的真諦。
基於信念的改變,加上他的自身努力,近期收到他更多的反饋是可以聚焦在當前的工作中解決問題,主動溝通向上管理,把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到位,確保流程順暢。
再問他,這個過程你有什麼感受?
他只簡單回答我一句,當我接納自己了,世界就變了。
結束語
自我接納不代表任何情況下都放棄改變,想要區分這兩者,不妨這樣思考:你尋求改變的這個動作,究竟是能幫助你改善現狀,還是讓你止步於原地,甚至讓你的境遇變得更糟。
通常,為改變而改變會讓你陷入惡性循環中,一定要小心。
當你確認是真正想要尋求改變時,如下兩個問題幫助你判斷。
第一,你當前尋求改變的動機,是世界的不如意,還是需要改變的問題本身?
第二,你想要尋求的改變進程,是否打破了自然發展的規律?
最後,如果你的確被「現在」困住了,不妨站在未來視角,大膽想像一下五年十年後你的樣子,以終為始的去製定目標。當你能夠自如穿梭在當下和未來,你就會有更大的機會擺脫眼前的困境,做出行動的改變。
我是Emily,一位蓋洛普優勢教練和生涯規劃師。
期待和你認識。